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和维也纳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并获得海德堡大学Ruprecht Karls Prize、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等荣誉。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电影、印刷与大众媒体,及近代中国感官文化史。著作包括专书Scents of China: A Modern History of Smell(剑桥大学出版社,2023)、Shanghai Filmmaking: Crossing Borders, Connec...
2022-12-14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博士),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2009—2016年,任教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16年至今,任教于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古史、佛教史、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版《神文时代》《犍陀罗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
2022-12-14研究领域涉及先秦史、先秦文献及思想、儒家经学等诸多领域,尤其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汉学研究》(台湾)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有《<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孔子家语>新证》等,著作及论文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
2022-12-13钟雨柔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书写史及声音研究。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硕博连读,现为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副教授。著有专著Chinese Grammatology: Script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Modernity 1916–1958,获2021年列文森图书佳作奖,中文版将由三联书店出版。在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批判理论、汉字改革史和声音研究等方面有专攻
2022-12-12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160余篇,出版《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史家、史著与史学——中国史学史探研》《儒家史学理论》等学术著作8部。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在《史学理论研究》《民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威尼斯人亚洲服永久关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评述》《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
2022-12-09刘炳涛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气候变化、上海史研究,对于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极端气候事件进行重建,并进一步探讨该时期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的应对措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基金课题多项。专著《明清小冰期:气候重建与影响》2021年获得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二等奖”;论文《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重建与特征分析》...
2022-12-12安德明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和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他首倡并发展的“家乡民俗学”的新术语和新视角,为当代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贡献了富有影响力的理论与方法,在美、韩、日等国外同行中也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音乐学、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学者的引用和进一步讨论。有关非遗保护的多篇中英文论文,不仅为深化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了引领作用,也拓展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提升了其参与公共...
2022-12-09程光炜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研究著作分获教育部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教授系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以重返八十年代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以至于近年来对于史料研究的倡议与范导,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研究
2022-12-08著名的旅日民俗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其在民俗学领域的成就:1、对东亚的比较民俗学研究有众多成果,多涉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日本本土与冲绳及韩国的跨文化探讨,学术视野开阔。2、其研究有众多创见,特别是其有关桥俗、象征与谐音民俗、时间制度、空间民俗学、宇宙药、习惯法、风水、民俗宗教、生与熟的民俗观念、物质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民族服装与汉服运动、旅游人类学、生活文化与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的相...
2022-11-30